回首頁>>土石流歷史

 
 

 
   



 

 



 
 
| 近年重大土石流案例 |

1.賀伯颱風的土石流災害

【前言/路徑】
(1)賀伯颱風(HERB)為民國85年編號第8號颱風,生成於關島東北方海面。
(2)中央氣象局分別於7月31日20及23時20分發布海上及陸上颱風警報,為強烈颱風,中心氣壓
           920百帕(hPa),近中心最大風速為52公尺/秒,瞬間之最大陣風為65公尺/秒,七級風半徑為350
           公里,於7月31日20時44分在宜蘭附近登陸,8月1日凌晨4時左右由新竹附近出海進入台灣海
           峽北部。1日11時在福建平潭附近登陸,23時減弱為輕度颱風。

 

【降雨狀況】
        根據中央氣象局自動雨量站資料及公佈之賀伯颱風總雨量分布圖,最大降雨中心在南投、嘉義山區,以阿里山氣象站總雨量1,987mm最高,其中7月31日的日雨量高達1,094.5mm,打破該站在民國52年9月11日葛樂禮颱風所創下最大日雨量874.3mm之紀錄,同時8月1日亦有892mm,連續兩天的日雨量均創歷史新高紀錄。謹就災害嚴重區之降雨狀況分析如附表。

 



 

【災害統計】
         賀伯颱風由於其暴風範圍及環流雲系廣達700公里,其中心通過北部陸地時,因移速減緩,且正逢農曆的十五、十六大潮時刻,致其侵襲期間為台灣地區帶來強風豪雨、山洪暴發、土石流及海水倒灌,主要災情為淡水河流域的板橋、中永和地區、台北市社子島嚴重積水,桃竹苗山區道路嚴重受損,南投水里鄉郡坑村、信義鄉同富村、神木村發生土石流災害,嘉義八掌溪流域及西南部沿海地區淹水嚴重,南投、彰化河海堤防沖毀等;根據消防署之統計,於賀伯颱風期間共造成了51人死亡、22人失蹤、47人重傷、416人輕傷之慘劇。經統計災後復建所需經費估計約需295億元(包括台灣省280億元、台北市15億元),相關損失如下:

(1)房屋:全倒 503間、半倒 880間。
(2)農業損失:農田流失599公頃、埋沒1,266公頃、海水倒灌2,157公頃,農作物被害面積約15萬
           3,000公頃,損失約127億元;畜牧損失約4億7,000萬元;漁業損失為魚塭淹水6,000公頃,養殖
           產物損失約16億,其餘包括漁船、漁具、漁港、公共設施損壞約9億元。
(3)水利工程:河堤沖毀損壞159.89公里,海堤沖毀損壞36.76公里。
(4)交通:公路損壞共3,690處,以台21線最嚴重;鐵路內灣支線及阿里山鐵路多處橋墩沖毀,北
           迴線、花東線、集集線及平溪線部分路段土石坍方;電信20萬5千戶的電話用戶受損。
(5)民生:台灣省淤泥6.09萬公噸、垃圾9.07萬公噸;台北市垃圾及淤泥量共6.76萬公噸。


 

 

【災害原因】
       此次賀伯颱風造成嚴重災害的原因歸納如下:

(1)地質破碎、表土覆蓋深度淺

       台灣山區地質,主要為變質岩、亞變質岩、及沈積砂頁岩所組成,由於本島位居西太平洋島弧交會處,岩層擠壓 褶曲,多斷層且岩體破碎,普遍易於風化裂解,侵蝕容易。如賀伯颱風受災最嚴重的嘉義、南投山區,其岩性包括灰色砂岩,暗灰色頁岩、暗灰色砂頁岩互層及板岩等。其間並有斷層通過。因此岩性破碎,不連續面發達,表層大都為組織疏鬆且膠結不良之土砂礫,多屬崩積土及石質土,土層深度淺,土壤保水力差,雨水容易入滲,容易造成崩塌、土石流。


(圖4)
南投、嘉義山區地區岩體極易破碎崩解,形成土石流
(圖片來源:http://eta.nkfust.edu.tw/course/environment/Ebook/Chap09.pdf

 

(2)山坡地坡度陡峭、坑溝及溪谷兩岸坡面沖蝕嚴重

       台灣山區山脈高聳,坡度大而河川短急,大多溪谷兩岸坡度甚陡。通常坡面及河川之坡度並隨標高而增加。以陳有蘭溪集水區為例,其坡面平均坡度超過55﹪者有20,832公頃,佔集水區面積之45.8﹪,且溪谷之上游坡度大多超過20度,為容易崩塌發生土石流之地區,遇豪雨則洪水高漲,沖刷兩岸導致岸坡崩塌,甚至發生向源侵蝕。


(圖5)
一般山區溪谷坡度陡峭(嘉義縣阿里山鄉豐山村)
(圖片來源:http://eta.nkfust.edu.tw/course/environment/Ebook/Chap09.pdf

 

(3)豪雨集中雨量大且降雨時間長,最容易引發崩塌以及土石流

       賀伯颱風侵台期間雨量,阿里山和溪頭兩地每小時降雨強度均超過100毫米以上,而且均連續兩小時以上。因而三地24小時最大雨量均已打破當地200年頻率紀錄。阿里山站之12、18及24小時的最大降雨紀錄更重新締造台灣地區之新紀錄。另外桃園、新竹及苗栗山區颱風期間總雨量亦超過1,000毫米;南部高雄縣桃源山區,總雨量亦超過800毫米。


(圖6)
豪雨集中,雨量大、延時長,易發生崩坍、土石流
(圖片來源:http://eta.nkfust.edu.tw/course/environment/Ebook/Chap09.pdf

 

(4)山區道路開闢密度高

       道路興建為坡地開發之要件,台灣山區之地質脆弱,地層褶曲變化,且坡度陡峭。道路興修之後,大量挖掘坡面使坡腳不穩定,並因截斷原來坡面排水通道,造成下游坑溝發生沖蝕。若遇到超強豪雨,道路橋涵無法使土石流順利通過,反而因為土石堵塞改道流入民宅,掩埋村落。


(圖7)
   山區道路截斷自然坡面造成崩塌
(圖片來源:http://eta.nkfust.edu.tw/course/environment/Ebook/Chap09.pdf


(5)坡地人為開發過度與開發過於集中

       伐木、農墾、採礦或採取土石、開挖建築等,過度密集之利用,破壞原有植被,其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不良者,造成表土流失,降低土地涵養水源之功能,增加地表逕流及溝壑沖蝕,易導致崩塌、土石流。


(圖8)
山坡地開發面積大且集中
(圖片來源:http://eta.nkfust.edu.tw/course/environment/Ebook/Chap09.pdf

 

(6)任意墾殖河川地及緊臨溪流河床地建築房舍

       未經核准隨意在河床墾殖,與水爭地,迫使河川改道,加重了災害之程度。台灣地區河川地往往平時只有少部分水流過,居民為用地或取水等方便,隨意尋覓溪谷旁邊、河床浮地、或平坦之沖積扇墾殖定居,這些均屬於不穩定狀態之河谷堆積地區,若暴雨發生時水量增加快速,將會發生氾濫或土石流,造成傷亡。


            
(圖9)                            (圖10)
任意墾殖河川地(南投縣信義鄉陳有蘭溪)  溪邊河床搭建房舍與水爭地(南投縣鹿谷鄉)

 


2.桃芝颱風(90.7.29)

【前言/路徑】
(1)桃芝颱風(TORAJI)為民國90年編號第8號之颱風,在呂宋島東方海面生成。
(2)中央氣象局分別於7月28日5時及11時發佈海上與陸上颱風警報,最大強度為中度颱風,近中
           心最大風速為38公尺/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68(hPa),七級風半徑為250公里,於7月30日0時10
           分登陸花蓮秀姑巒溪口,當日10時20分左右由新竹離開本島進入台灣海峽。
(3)滯留於台灣的時間長達10小時,較一般颱風5~6小時為久。颱風中心路徑正好從台灣中部橫切
           而過,期間內帶來的總降雨量約700公釐。

 

【降雨狀況】
        根據中央氣象局之雨量資料顯示,花蓮光復測站於7月30日00~02時,連續三小時之時雨量分別為:126.0、146.5、117.5mm/hr;而當颱風移入台灣中部山區,南投縣神木村測站於7月30日07~09時,連續三小時之時雨量分別為:52.5、91.0、75.0mm/hr。
        其後暴風中心於30日上午10時20分從新竹出海後,有近3個小時在台灣海峽呈現滯留狀態,整個颱風涵蓋在南投、台中及苗栗縣山區,連續6個小時暴雨不停,其中花蓮、南投及嘉義縣之降雨狀況分析如下表。

 

【災害統計】
        桃芝颱風挾帶著豐沛雨水,引發山洪暴發,造成了百餘處的土石流慘劇;另外,颱風出海後引起的強勁西南風,使新竹、台中一帶雨勢驚人,溪水暴漲而釀成水災。此次災害主要歸因於暴雨災時間及空間上太過集中,造成洪峰延時短、洪峰流量大,宣洩不及;另一方面也由於921地震後山區土石鬆落,供給土石流大量的材料,以致造成花蓮縣及中部南投、台中、苗栗及嘉義縣山區崩塌及土石流災情。

        根據消防署之統計,於桃芝颱風期間,共造成了103人死亡、111人失蹤、189人受傷之慘劇,另房屋全倒645間,半倒1972間。此外共349,013戶停電;農林漁牧業產物損失達194,671萬元;公路坍方落石、土石流、農路損壞及土石崩塌673處;淹水地區則包括新竹縣市、苗栗縣5鄉鎮、台中市、台中縣8鄉鎮市、彰化縣3鄉鎮市、南投縣4鄉鎮市、雲林縣3鄉鎮市、嘉義5鄉鎮市、台南縣2鄉鎮及高雄縣桃源鄉桃源村。

【災害原因】
       檢討桃芝颱風侵襲台灣為何會造成南投縣及花蓮縣嚴重災情,可謂眾說紛紜,然而從天然與人文背景資料仍然可以找出發生災害之蛛絲馬跡。

(1)天災暴雨

       首先,桃芝颱風帶來十分集中且強度大的降雨,颱風桃芝颱風暴雨造成光復鄉、鳳林鎮重大災害,因為7月30日凌晨3小時內下了近500公厘的暴雨;而當颱風移入台灣中部山區,在早上6至7時亦產生實降雨量近90公厘之高強度降雨,造成中部山區慘重的土石流災情,桃芝暴風中心於30日上午10時20分從新竹出海後,有近3個小時在台灣海峽呈現近似滯留狀態,使受到陸地破壞的颱風結構得以重新組織發展,整個「眼牆」涵蓋在台灣南投縣、台中縣及苗栗縣山區,連續6個小時暴雨不停,並有連續2個小時出現時降雨量超過85公厘,以致在台灣中部各地引發大小災情,並造成救災不易之窘境,所以災因之一應為天災暴雨。

(2)921集集大地震後土石鬆動

       台灣中部山區在921集集大地震後原本就土石鬆動,抵抗坡地崩坍及土石流災害的能力已明顯不足,故造成台灣中部地區大規模的土石流災變,亦為原因之一。根據農委會的統計,桃芝風災後新增的土石流災情達十九處,且全數集中在中部山區,據農委會水保局長吳輝龍表示,921集集大地震後土質鬆動,未來十年內都將年年面對土石流災害。

(3)水土保持不良

       桃芝風災造成南投縣信義鄉土石流災害現場與賀伯颱風現場幾乎如出一轍,對於5年來的任何水土保持與山坡地維護的措施應加以檢討。雖然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為加速災區崩塌地植生復育,避免水土流失成災,並顧及災民就業機會,已從成立之初即結合各鄉鎮市公所選定諸多崩塌裸坡進行人工植生。但不容諱言,人工植生尚有若干技術瓶頸待克服,如高海拔或坡度較陡峭崩塌地進行植生不易,加上人工植生較曠日廢時,部分裸坡未及植生,桃芝風災除造成原崩塌面積持續擴大外,並產生許許多多新增的崩塌地。另如上游區域未能整治好,所造成洪峰量增加與稽延時間縮小,往往波及下游區域,此次鹿谷鄉下游之竹山鎮東埔蚋溪沿岸就遭受嚴重的土石流與水患。

(4)植被人為破壞

       大量的樹木森林不僅可以保護地表,也有吸收水分,阻止雨水的功能,然而,在觀光產業的提倡及高山經濟作物的栽培下,平地農業資本大量向山地轉移,以高山蔬菜、水果、茶葉為主要作物,大量開墾,終而導致植被無法保護地表,土石隨大雨沖刷而下。以花蓮縣光復鄉為例,近十年來已經成為花蓮檳榔產量最多、最為集中的地方,整片整片的原始山林早已變成整山整山的檳榔園。森林遭砍伐改種保水抗風性差的梧桐、生薑、乃至於現在的檳榔樹之歷史由來已久。或許原先是以造林提出土地利用申請,實際上卻種植高冷蔬菜或檳榔,接著再申請產業道路的開發,如今卻在風災後變成土石流與坡地崩坍的勘災路線 。

(圖19) 花蓮光復地區檳榔樹林

(圖片來源:http://naphm.ncdr.nat.gov.tw/web/toraji/ec/900804/ec-04/B08044517.files/image001.jpg

       然而,除了上述初步的災因分析外,針對九二一地震後土質鬆動、種植淺根植物影響坡地穩定、農路(產業道路)開設的影響及土石流源頭治理計畫等對坡地崩坍或土石流災害之影響,應該持續由學理及地理資料庫持續深入探討,如應用台灣地區土石流災害潛勢資料,以及蒐集控制災害區域內各雨量站實測逐時降雨量資料、921震災與桃芝風災前後之農委會航空相片基本圖電子檔及數值地形資料、桃芝颱風坡地災害調查資料、農委會林務局林班地土石流危險溪流分佈與崩塌地調查資料庫、台灣地區淺根植物種植範圍地理資料庫、台灣地區農路(產業道路)佈置電子圖檔及相關資料,徹底進行災因分析,提供政府單位作為擬定防救災相關措施之參考。

 


3.七二水災的坡地災害(敏督利颱風)

【前言/路徑】
(1)敏督利颱風(MINDULLE)為民國93年編號第7號之颱風,於6月23日在關島西北方海面生成,
           以偏西方向移動。
(2)中央氣象局分別在6月28日17時及6月29日23時發布海上及陸上颱風警報,為中度颱風,6月30
           日11時颱風行進方向轉北,颱風中心於7月1日22時在花蓮市南方登陸,近中心最大風速為45
           公尺/秒,2日上午由淡水附近進入台灣海峽,4日轉為溫帶氣旋。
(3)於7月2日至4日間,敏督利颱風為台灣地區引進強烈西南氣流,伴隨豪大雨落於台灣本島,對
          台灣地區造成嚴重的災害。

 

【降雨狀況】
         根據中央氣象局自動雨量站資料,2004年7月1日至7月5日期間敏督利颱風所伴隨之總雨量分佈圖如下。本次颱風較大降雨區集中在花蓮縣、屏東縣、高雄縣及嘉義縣山區,最大的累積雨量出現在高雄縣桃源鄉溪南站為2,173.5mm。謹就災害較嚴重地區之降雨狀況分析如附表。

 

【災害統計】
(1)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敏督利颱風及其後水災期間(至7月17日),共有29人死亡、12人失蹤、
           16人受傷。其中,因落石與土石流災害死亡者9人,受傷者9人;因洪泛災害死亡者10人,受
           傷者1人,失蹤者9人。
(2)依據國家災害防救中心統計資料,全省山坡地災害計有1,500處。其中土石流災害135處,嚴
           重者有台中縣和平鄉博愛村松鶴部落、自由村達觀部落、以及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親愛
           村、合作村)等五處,另崩塌災害1,296處。
(3)敏督利颱風最嚴重的淹水災害,依據經濟部調查顯示,包括宜蘭縣、台北縣、苗栗縣、台中
           縣、彰化縣、南投縣市、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等地區,面積共計
           65,919公頃。



 

【災害原因】
       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是降雨過於集中、延時過長,以及降雨強度過大所導致的山洪暴發,再加上九二一地震所造成的鬆動土石,雖經人為治理卻仍未達穩定的階段,因此在大雨沖刷之下產生了大量泥漿與植物混合的水流進入河川,而部分河川水流湍急造成跨河橋梁的危損或暴漲速度過快越堤而出,甚至衝垮護岸堤防,造成洪流亂竄,傷及人命財產。除此之外,上游地區過度的開發及道路的興建都是加重此次災害的原因。其災情狀況如下:


(圖21)
大量土石堆積河床,多輛挖土機緊急清除淤積河床的砂石以免二次災害

(圖片來源:http://hazard-edu.nchc.org.tw/pdf/landslide_doc/030_5_017.pdf

 

 

(圖22) 梨山地區上游土地超限利用情形嚴重

(圖片來源:http://hazard-edu.nchc.org.tw/pdf/landslide_doc/030_5_017.pdf)

 

(圖23)
敏督利風災帶來豪雨,使大甲溪溪水暴漲,谷關溫泉區靠近河床邊之溫
泉旅館遭受水及土砂侵襲。

(圖片來源:http://hazard-edu.nchc.org.tw/pdf/landslide_doc/030_5_017.pdf


(圖24)
谷關溫泉區近河床邊之溫泉旅館受土石流侵襲,被埋約一樓高

(圖片來源:http://hazard-edu.nchc.org.tw/pdf/landslide_doc/030_5_017.pdf

 

 

4.艾莉颱風之坡地災害

【前言/路徑】
(1)艾利颱風(AERE)為民國93年編號第17號颱風,生成於菲律賓東方海面。
(2)中央氣象局分別於8月23日2時及4時發布海上及陸上颱風警報,為中度颱風,近中心最大風速
           為38公尺/秒,瞬間之最大陣風為155公里/時(約43公尺/秒)。於8月25日2時左右通過彭佳嶼附
           近海面往台灣海峽北部移動(俗稱西北颱路徑)。25日22時由金門東北方進入福建,26日減弱
           為熱帶性低氣壓。

 

【降雨狀況】
        根據中央氣象局自動雨量站資料及公佈之艾利颱風總雨量分布圖,在23日時,颱風主要降雨區落於北部山區,之後降雨中心往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及南投縣山區移動。最大累積雨量在苗栗縣泰安鄉的馬達拉為1,545.5mm,而在新竹縣、台中縣累積雨量亦超過1,000mm。謹就災害嚴重區之降雨狀況分析如附表。



【災害統計】
         根據消防署之統計,於艾利颱風期間,共造成了15人死亡、14人失蹤、399人受傷之慘劇。
(1)疏散收容情況:計疏散7,854人。
(2)電力狀況:共377,594戶停電。
(3)自來水狀況:停水戶數1,450,016戶。
(4)電信狀況:市話故障54,178戶;基地台故障818台。
(5)交通狀況:新竹縣五峰鄉:122縣28k、30.4k處道路中斷;新竹縣尖石鄉:竹60線、竹60-1
           線、竹62線道路中斷。


   

【災害原因】
       艾莉颱風所造成的嚴重生命與財產安全,其原因可分為下列幾點:

(1)巨大雨量造成土石流,大量表面流匯下蝕,造成坡材料流失

         這次颱風雨量是100年來最大的雨量,日降雨量大約600毫米,就是100年來難得一見的,可是這次降了1200毫米的雨量,一年才2600毫米的雨量,等於說一個晚上就把半年的雨量灌下去了,山區承受不了這麼大的雨量,較鬆動的土質就造成土石流了。同時,大量表面流匯下蝕,造成坡地材料流失 。

(2)洪水氾濫,河岸侵蝕造成河岸邊坡材料流失

        這次艾莉颱風巨大雨量,在各山溝匯集成河,流向較低漥的河面,造成河水暴漲,洪水氾濫成災,造成災情。同時河水侵蝕河岸,造成河岸邊坡材料流失。

(3)山崩災變
       由於以往各界對於坡地災情之報導都以土石流統稱,因而一到颱風季節,有關土石流之防災避災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反而疏於山崩災害之防範,土場山崩災變正是這種情況下防災之漏網之魚。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於日前派員現勘清泉、土場部落,發現由於上坪溪上游山高谷深,居民大多居住於山溝野溪之谷口沖積扇,如清泉部落 ﹔或居住於舊崩塌地之崩積層上,如土場部落及民都有部落,因此一遇地震豪雨即不斷重複發生山崩土石流事件。
       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以往之山崩調查成果顯示,土場部落8月26日之山崩災害即為舊崩塌地之再活動所造成之深層岩體滑動,本次崩塌形成一長約430公尺、底寬約200公尺、深約20至30公尺之大崩塌地,崩落土方約一百萬立方公尺,而滑動面上仍殘留大量土石,目前於搶救災階段應嚴防不穩定之土石崩落造成二次災害。

(4)大氣變動

       由於台灣地區地殼運動激烈、地形陡峭、地質構造複雜、岩層破碎,加上地震活動頻繁、侵蝕與風化作用盛行,每遇颱風或豪雨,往往形成嚴重的山崩、土石流等坡地地質災害。而這些地質災害時刻在進行,也不是人類所能控制。